絲竹鼓樂迎國慶
聲腔絃韻繫知音
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主辦了一連兩晚「粵港澳紅伶齊唱賀國慶粵曲演唱會」,慶祝節目於
30.10.2009 星期五 司儀:鄧梓峰、新劍郎 音樂:劉建榮、江 成
曲 目 |
演 唱 者 |
洛水夢會 |
梁兆明、蘇春梅〈粵〉 蓋鳴暉、吳美英〈港〉 梁漢威〈港〉、郭鳳女〈粵〉 丁 凡、蔣文端〈粵〉 李 龍、南 鳳〈港〉 林家聲、陳好逑〈港〉 |
喜得銀河抱月歸之花神會 |
|
文成公主之雪中情 |
|
唐宮香夢證前盟之牡丹頌 |
|
艷曲醉周郎 |
|
五湖泛舟 | |
特邀嘉實獨唱
|
西廂待月 |
林家聲〈港〉 |
林
先生在觀眾的熱烈掌聲及歡呼聲下由工作人員推動著輪椅出場!他與
會場所有的螢光幕出現了
「
聲哥偉大的情操、敬業樂業的精神,實在是值得粵劇年輕一輩好好學習。聲哥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一代宗師。多年來更不斷提升自己的表演藝術直至到爐火純青漸臻化境,而聲哥追求藝術精益求精的熱情,始終如一,就算遠在加拿大,他每星期都操幾次曲,不斷,不斷地鑽研唱腔。在他的藝術生涯之中融會貫通,豐富粵劇的技巧,好似聲哥的戲寶「多情君瑞俏紅娘」就吸收了不少昆劇的精華,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以下請大家重溫一下聲哥的精彩片段──「多情君瑞俏紅娘」
請大家細心細心欣賞。」
螢光幕出現了「多情君瑞俏紅娘」之「送別」,觀眾看得如癡如醉。〈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提供演出片段〉
我們帶著興奮開心的情緒離開「紅館!
演出後宵夜
報章轉載
轉載文匯報 2009─11─03
文:葉世雄
上星期五晚上,懷著喜悅的心情到紅磡香港體育館欣賞《粵港澳紅伶齊唱賀國慶演唱會》。如果說喜悅是源自一項遲來的國慶活動,大概讀者也不會相信;我開心,因為演唱會有林家聲的緣故。在他的賢內助荳姐與世長辭後,我曾託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節目監製陳婉紅致電慰問,獲知聲哥能堅強面對喪偶之痛,心也放下。上星期五晚,聲哥越唱越精神,除了節目表列出的兩支曲目《五湖泛舟》和《西廂待月》外,臨場還徇眾要求,加唱兩支「薛腔名曲」《苧蘿訪艷》及《玉梨魂》,鄰座「鳴芝聲」班主劉金耀豎起大拇指說:「聲哥的薛腔真是頂瓜瓜!」
我八十年代末初接觸粵劇時,曾有一個謎團,戲行裡的叔父輩常說林家聲不是薛覺先的徒弟,因為他從未行過拜師禮,但大眾又說林家聲是薛腔傳人,原因何在呢?後來終於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報界名人羅禮銘撰寫的《顧曲談》找到答案,他說:「薛覺先在戰前是伶星界的泰斗,演劇拍片忙個不了,簡直沒有一點多餘時間,門下弟子很少有耳提面授的機會,家聲師事薛氏的時候,恰巧薛氏燕居多暇,通常由家聲作伴,薛氏從不丟荒歌唱,『曲不離口』,家聲則拿樂器拍和,沉浸濃郁,家聲唱工深得『薛腔』神髓,自有其淵源,其他表演藝術,亦沒有例外,說者謂:薛覺先沒有落班,是他個人的不幸,是觀眾的損失,卻是家聲的幸運。」
唱粵曲的朋友也明白最熟悉某人唱腔特點的必是他的「頭架師傅」,否則便無法「鸚鵡學舌」了。薛覺先晚年十分喜愛林家聲,關係仿如父子。1954年,他回廣州定居前夕,盡將生平首本劇本送給林家聲,作為臨別紀念。聲哥也視薛覺先為終身學習對象,在1986年回廣州參加薛覺先紀念大會,發言時便說:「我很幸運,能夠跟五叔學唱,我的藝術生命,主要是先師所賜,所以我一向以薛派為典範,並且作為學唱的目標。」可以說,聲哥一生的努力,就是實現薛覺先遺願,使到薛派藝術留存至永遠。
輪椅上連唱四首名曲─林家聲魅力沒法擋
本報記者 葉中敏(文)
大匯唱開幕禮上,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致詞,講到六十周年國慶和粵劇聯合國「申遺」成功,台下觀眾反應只是一般,但當曾局長提到今晚的表演嘉賓是專程自加國回來的林家聲時,全場逾萬觀眾立即齊齊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聲哥的魅力,真是沒法擋!
演出先有廣東粵劇學校的學生表演北派和南派「剷枱」等技藝,獻唱的三地紅伶也全部戲裝粉墨登場,加上樂隊伴奏和舞蹈,場面可謂金碧輝煌,極視聽之娛;然而,當一身深色西裝的聲哥坐在輪椅上出場時,一切金碧輝煌彷彿都被比下去了,整個演出的中心和焦點無可爭議地都集中到了聲哥的身上。在觀眾如痴如醉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聲中,聲哥欲罷不能,先後唱了《五湖泛舟》、《西廂待月》和《苧蘿訪艷》、《玉梨魂》四首名曲。
綜觀全晚演出,觀眾對林家聲的熱烈反應,絕不僅僅是純粹作為「聲迷」的追捧或是對一位高齡藝人的禮貌尊重,而是真真正正的被感動了,被林家聲那種已爐火純青的唱功,被他敬業樂業、一絲不苟的演出,被他那份對粵劇終身的堅持與執著所深深地感動了!
林家聲是本港粵劇瑰寶,當前特區政府,特別是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對振興粵劇具有極大誠意,各方面經費、資源的投入都不虞缺乏,但振興更需要一位肯「把個心拿出來」的代表性人物來牽頭帶領、作為典範,而聲哥就是不二之選。唯望特區政府能有一些特殊措施安排聲哥回港定居或有更多時間留在香港,那就是三地粵劇之福、觀眾之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