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錄第九十九期「逸林」)

 

*一般戲,當生旦首次出場與觀眾見面時,多是採用舊手法,打響鑼鼓擺正架子大搖大擺出場的,今次我一反常態,匆忙上場,妳們認為如何呢?會有點不習慣吧!可能根本沒注意,不知道已經出來了!但從戲的角度來看,是合理的,可成立的。我參考其他劇種,兩種出場法都有。有時,一個演員平平無奇的出場,但愈睇愈好睇,就是平淡中見真章了!

* 整個三夕,演至第三幕才正式入戲,前兩幕只是介紹范文謙背景而已,而宇文淑嫻在第三幕之過場也為營造焦急氣氛。這就是戲劇手法的一緊二慢三寬了!  

* 中場休息完先開大幕再開二幕,作用有二。一是以大幕為半場之相隔,大幕時是現實世界,二幕處是時光倒流,這是舞台處理的一個手法。另一作用是讓什邊之鑼鼓與台口之音樂有所連繫,不致被大幕分離!  

 

* 在盤夫放夫一幕的舞台調度上,的確花了我不少心思。因為一般閨房景不外是屏風、帳幔、吊燈、檯椅等物,如何能表達生旦兩人的心境呢?別以為文戲可以慢,相反,不能慢,否則只得兩人的一場文戲就會悶了,我設法去令舞台形式多些變化,安排那邊唱?那邊跪呢?還有那之字形樓梯級,每段七級,正面入門,也是在這要求下而設計出來的。  

* 「放夫」那組「指跌扶」的動作,在很多戲也有出現,今次表演並非刻意模仿而是劇情所需,(按:有人以為是仿照俞振飛梅蘭芳合演之「白蛇傳斷橋會」)。其實,作為一個戲曲演員,甚麼戲也要看,入腦消化後,再運用出來時已無法明確界定出處了!只要適合角色、劇情及鑼鼓點,嵌入戲內而又能暢順不著痕跡的,那就是融匯貫通了!  

* 就劇情而言,「朱弁」和「三夕」的尾場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朱弁」的人物較簡單,只一殺一救,但「三夕」在感情上就較複雜了!尤其是當宇文志豪出場後,畫面應較靜,因為那父女情的思想正在鬥爭!而在走位安排時,也因人多而同樣變為複雜。生旦穿插於北派混戰之中,場面結構與感情已然有別於「朱弁」,所以給觀眾的感受也應該不同了!我處理這場時,先從這方面分組,調配各人出入紮架的位置,再請李少華師傅度武打的安排。

* 尾場的一段女兵撐渡,是今次新加的,目的讓一班新秀有機會演出爭取舞台經驗。

* 頭兩幕之間的三段過場音樂是「花香襯馬蹄、馬步吹、銀河會」,這組音樂代表了喜氣洋溢的跨鳳乘龍。第二、三幕的過場樂曲先是「驚濤」,表示了伯儒焦急心情,繼而是「春曉」,乃實實在在的雞鳴報曉。至於十五分鐘休息過後,大幕開啟,音樂起,二幕開,那段譜子是新寫的,抒發出大家閨繡在閨房內的懶慵慵和散漫之態。

* 其實整個「三夕」均是繞著家仇國恨來發展。三夕情廿載怨在明,國家仇民族恨在暗,明暗兩線,交錯纏繞,只不過,如今強調了生旦情仇這矛盾的衝突,致令尾場的棄家仇赴國難一節不易接受,這都是感情戲佔了比重影響所致而已。戲劇不外乎製造巧合與矛盾,故此在合理情形下犯駁也不妨的,所謂有理冇戲,有戲冇理,就是這個意思了!  

* 如果有機會再演「三夕」,我會在身段方面再下心思,因為現在演來,每個動作都不太合理想。例如尾場,正反人物已經夠多,加上六個武師及元將,安排走位真不容易;同時,大會堂音樂廳的舞台淺,扣除了天幕幻燈及佈景所佔的位後,剩下來的地方就是我與花旦、南鳳林錦棠尤聲普及蕭仲坤衛青三組人的走位,實在不夠,所以有點亂!要每個動作與時間都配合得恰可,非要多做幾場不可。如今大家還未純熟哩!倘能多演幾次就會更純熟,通常是演至第四、五場才是好的。  

透過林先生的分析,相信大家對「三夕」多了一分了解。人說教學相長,看來演戲與睇戲也是相輔相成。

林先生遵守他自己的敬業精神,力求精益求精,所以「三夕恩情廿載仇」的演出是一次比一次精彩。我們每多看一次的演出便多一分收獲,真的是印像難忘,嘆為觀止!如今回想起來也樂趣無窮!

「三夕恩情廿載仇」這劇能成為粵劇戲寶,林先生在演出上的安排是功不可沒,因為他是花了不少時間及心思去鑽研回來的。